学院物理学专业创建于1958年,1985年起招收本科,2017年始第一批次招生。2008年获批江西省高校特色专业,2021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建设专业,2006年获批(物理)课程与教学论二级学科硕士点。自办学以来,涌现出一批优秀中学教师。其中全国优秀教师6人、全国及省优秀校长2人、中学特级教师20人、中学正高级教师15人。
“学科教学(物理)”专业为一级学科教育学专业下的二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点,本学位点2011年获学科教学(物理)专业硕士学位授予权。从2012年开始招收专业型硕士研究生。
本学位点拥有一支经验丰富的高素质教学、科研队伍。其中教授5名,副教授9名,中学特级与正高级教师6名,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第二层次入选人员1名,江西省教学名师2名,江西省普通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3名。近五年来承担了国家和省部级项目16项,有32篇论文被SCI、EI和ISTP收录,获省部级科研和教学成果奖5项。学院拥有有600余万元的教学科研设备,中外文专业图书3万余册,中外文专业期刊百余种。能为研究生培养提供良好的学习、研究环境及发展空间。此外,学院建有创新工场,能为研究生进行中学物理实验研究及科技创新教育研究能力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条件。
本学科强调对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的实践研究,注重中学物理卓越教师能力及科技创新教育能力的培养。目的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及教育研究工作能力,能从事较高水平中学物理教学及科技创新教育的骨干教师和其他高层次专门人才。
培养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工作能力,能从事较高水平基础教育学校物理教学的骨干教师。具体要求如下:
本专业培养具有现代教育思想、掌握现代教育教学理论和坚实学科专业知识,以及具有较强教育实践及教育研究能力的普通中学高素质物理专任教师。
1.立德树人,为人师表,坚持正确的社会主义育人导向。
2.系统掌握现代教育理论,掌握基础教育改革的最新进展,了解教育专业及物理学科专业相关的前沿动态和发展趋势。具备扎实的物理学科专业基础、物理教育专业基础,掌握教育领域的基本理论和丰富的专业知识,了解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和教育法律法规。
3.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实践能力,能胜任并能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具有较强的教育教学研究能力,善于发现、分析和解决教育教学实践问题。具有较强的数字化教育教学能力,能有效运用数字化技术手段和资源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4.具有终身学习与发展的意识与能力。
5.能比较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
6.身心健康。
中学物理教育研究
采用全日制脱产学习方式,基本学制为3年,实行2至5年弹性学制。其中学位论文工作时间不得少于1年。对于提前完成规定的全部学业,成绩特别优秀的,经专家推荐和严格考核,可以提前毕业,但不得少于两年;个别因客观原因不能在规定的学制内完成学业的,经审核批准可适当延长,一般不超过5年。
专业 代码 | 专业名称 | 招生方向 | 自命题 考试科目及参考书 |
045105 | 学科教育(物理) | 中学物理教育研究 | 初试:物理教学论 复试:电磁学 参考书: 初中物理课程标准(2022版)、高中物理课程标准(2017版) 物理教学论:阎金铎、郭玉英,《中学物理教学概论》(第4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9年4月。 电磁学:赵凯华,陈熙谋.电磁学(新概念物理教程第一版或第3版).高等教育出版社. |
我校设有研究生国家奖学金、国家助学金、省政府研究生奖学金、研究生学业奖学金、研究生学术创新奖、“南海奋进”奖学金等各类社会奖学金、研究生“三助”津贴、研究生培养业务费等各类奖助学金。
赖昭胜、匡芳光、余华军、钟握军、王凤鹏、刘剑锋、刘小清、康书英、罗福生
赖昭胜,教授
赖昭胜 ,男 ,汉族,1966年10月出生,江西于都人,民盟盟员,教授,硕士生导师。1986年7月参加工作,现任赣南师范大学科技园管理中心主任,民盟赣州市委员会副主委,赣州市第五届人大代表(常委会委员),第十二届江西省政协委员。近年来指导硕士研究生毕业4人,主持或参与省级以上科研课题5项。主要获奖:学校“十佳青年教职工”、学校“师德标兵”、江西省高校教务工作先进个人、江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民盟中央“民盟全国先进个人”。
男,中共党员,江西吉安人,凝聚态物理博士,物理学副教授,现任赣南师范大学创新创业学院副院长。先后获省优秀共青团干部,校优秀共产党员、"十佳青年教职工“、优秀班主任等荣誉。从事磁性材料微观机理与电子结构调控理论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省级课题3项,已在国际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先后指导学生在省级及以上竞赛获奖20余项,多次在学科竞赛上评为优秀指导教师。
余华军,博士、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物理学教研室主任。湖南益阳人,中共党员。在Materials Science& Engineering A、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和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等SCI收录的重要期刊杂志上发表论文20余篇,参与完成或在研国家级项目10余项、主持完成省级课题3项,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项。已指导十余名硕士生毕业。
钟握军,博士、副教授
钟握军,男,汉族,1977年生,2005年毕业于兰州大学理论物理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低维量子场论的拓扑性质研究,主持省部级课题2项,作为主要参与人完成国家级课题3项,以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8篇。近年来主要从事本科教育教学研究工作,为省级一流课程、省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省级高水平教学团队核心成员。现为赣南师范大学副教授,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副院长,物理学国家一流专业建设点负责人。
朱秀榕,博士、教授
1981年生,江西赣县人。2012年博士毕业于同济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学院凝聚态物理专业,2017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公派访问学者)前往美国Texas Tech University进行学术交流。主要从事纳米多孔气凝胶(稀土基气凝胶、二氧化硅气凝胶、碳气凝胶)、生物质碳材料的研究及其在保温隔热、环境处理、锂离子电池电极与电磁波吸附领域的应用。申请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两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两项、上海市特殊人工微结构与技术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三项和江西省基础教育研究重点课题一项。研究成果在Journal of Luminescence、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Journal of Porous Materials、RSC Advances、Nuclear Fusion、Microporous and Mesoporous Materials、Fusion Engineering and Design、Journal of Sol-Gel Science and Technology、Journal of Fusion Energy、Rare Metal Materials and Engineering、强激光与粒子束、物理化学学报和原子能科学与技术等SCI、EI源刊上发表论文30多篇。文章曾获江西省物理学会优秀论文二等奖1次。联系方式:E-mail:zxr20786@qq.com,QQ:24439318
王凤鹏,博士,教授
1981年6月生,江西省石城县人,中共党员,江西省高校中青年骨干教师。博士毕业于北京工业大学光学工程专业,硕士毕业于南京理工大学测试计量技术及仪器专业。科学研究方面,主要从事智能计算成像技术、光电检测技术等研究工作。教学改革研究方面,主要从事光学、普通物理实验、近代物理实验等课程的教学工作以及实验教学仪器开发设计、理论与实验一体化教学改革等方面的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级科学研究课题6项,主持省级教学改革课题3项。以第一作者在Applied Physics Letters,Optics and Lasers in Engineering,Optics communications,中国激光 等期刊发表论文20多篇,其中SCI、EI收录10多篇。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10余项,其中4项专利技术实现成果转化。主编出版教材2本。曾获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基础课程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华东赛区三等奖、江西省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自主研制的光学实验教学仪器在全国高等学校物理实验教学仪器评比中获得二等奖。指导学生获得“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一等奖,全国大学生物理实验竞赛一等奖5项、二等奖5项,江西省大学生物理创新竞赛一等奖10余项。
E-mail: wangfengpeng@163.com
刘剑锋,硕士、副教授
男 ,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学科教学(物理)学位点负责人。担任《物理教学设计与实施》、《探究物理与技术》、《中学物理课程与教学论》、《中学物理实验研究》、《微格教学》等课程,有丰富的中学物理教学经验。
先后荣获“江西省自制教具比赛”一等奖、“江西省中学物理教师实验技能竞赛”个人一等奖第一名、“江西省中学物理教师实验技能竞赛”团体二等奖、“第七届全国教育硕士优秀教师”等称号。指导学生参加全国物理实验竞赛、物理师范生(研究生)物理教学技能大赛和兴华国际青少年科技运动会竞赛等数十次获得国家和省级一、二、三等奖。
发表论文近30篇。主编教材《物理微格教学技能训练教程》一部。
1991年生,江西赣州人。2022年博士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材料学专业,2021年获国家留学基金委的资助(公派留学)前往奥地利莱奥本矿业大学冶金所进行联合培养。主要从事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超高强变形镁合金等领域的研究。申请入选“赣鄱俊才人才计划—省高层次和急需紧缺海外人才计划”、入选“赣江人才计划—赣江之星”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一项、江西省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一项、江西省教育厅科技项目一项、江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课题一项。授权专利3项,研究成果在Journal of Magnesium and Alloys、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J. Mater. Res. Technol.、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等SCI、EI源刊上发表论文30多篇,其中第一作者或第一通讯11篇。
代表作如下:
[1] X.Q. Liu, X.G. Qiao, X.K. Zhang, D.D. Zhang, L. Xiao, W.J. Zhong, X.R. Zhu, M.Y. Zheng. Achieving low tension-compression yield asymmetry and ultrahigh strength in Mg-1Al-1Ca-0.2Mn (wt%) alloy via sub-micron grain refinement. J Mater Res Technol 2024;28:2235-2246. (SCI Index, IF=6.4)
[2] X.Q. Liu, X.G. Qiao, R.S. Pei, Y.Q. Chi, M.Y. Zheng. Role of extrusion rate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tensile properties evolution of ultrahigh-strength low-alloy Mg-1.0Al-1.0Ca-0.4Mn (wt.%) alloy, Journal of Magnesium and Alloys 2023;11:553-561 (SCI Index, IF=17.6) 入选ESI高被引论文
[3] X.Q. Liu, X.G. Qiao, Y.W. Liu, R.S. Pei, X.K. Zhang, L. Yuan, Y.Q. Chi, X.R. Zhu, M.Y. Zheng. Development of ultrahigh-strength low-alloy Mg-0.7Al-0.3Ca-0.4Mn (wt.%) alloy with excellent ductility via controlling extrusion temperature. J Mater Res Technol 2023;25:1164-1178. (SCI Index, IF=6.4)
[4] X.Q. Liu, X.G. Qiao, X.K. Zhang, M.Y. Zheng. Achieving exceptional ultrahigh-strength in low-alloy Mg-1Al-1Ca-0.4Mn (wt%) alloy by regulating bimodal microstructure. Mater Today Commun 2023;36:106710. (SCI Index, IF=3.8)
[5] X.Q. Liu, X.G. Qiao, W.C. Xie, R.S. Pei, L. Yuan, M.Y. Zheng. Influence of grain size on microstructure, mechanical properties and strain hardening behavior of Mg-0.3Ca (wt.%) alloy.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2022;839:142847. (SCI Index, IF=6.4)
[6] X.Q. Liu, X.G. Qiao, Z.T. Li, M.Y. Zheng. High strength and excellent ductility of dilute Mg-0.68Al-0.32Ca-0.50Mn (wt%) extrusion alloy obtained by T6 treatment, Materials Characterization 162 (2020) 110197. (SCI Index, IF=4.7)
[7] X.Q. Liu, D.S. Zhao, L. Ye, Y.L. Zhuang, S.B. Gao, J.P. Zhou, J.N. Gui, J.B. Wang. Effect of Er contents on the microstructure of long period stacking ordered phase and the corresponding mechanical properties in Mg-Dy-Er-Zn alloys, Materials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A 718 (2018) 461-467. (SCI Index, IF=6.4)
[8] X.Q. Liu, D.S. Zhao, L. Ye, Y.L. Zhuang, S.B. Gao, J.P. Zhou, J.N. Gui, J.B. Wang, Influence of RE (RE=Dy, Er) elements on the microstructure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of Mg-Zn alloys, Journal of Chinese Electron Microscopy Society, 37 (2018) 101-109. (EI Index).
联系方式:E-mail:liuxiaoqing3436@163.com,QQ:2586779329
女,1983年生,河北邯郸人。2022年博士毕业于四川大学原子与分子物理专业,曾获获全国高等院校青年教师讲课比赛江西赛区二等奖2 次,排位第一指导学生获江西省大学生科技创新竞赛一等奖2 次; 排位第一指导学生参加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江西赛区铜奖1 次;作为骨干参与江西省高水平教学团队、江西省一流课程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两项。
代表作如下:
(1) Kang, Shu-ying; Kuang, Fang-guang; Huang, Wei; Zhang, Chuan-zhao; Xu,Yong-qiang ; Influence of hydrogen passivation, vacancies, and dopants on the electronic and magnetic properties of MgO nanoribbons, Applied Physics A-materials science &processing, 2024, 130(9): 609.
(2) Shuying Kang, Yufeng Gao, Fangguang Kuang, Tao Gao, Jiguang Du, and Gang Jiang, Theoretical study of laser cooling of magnesium monofluoride using abinitio methods, Physical Review A, 2015, 91: 042511.
(3) Kang, Shu-Ying; Guo, Xi-Long; Jin, Yuan-Yuan; Kuang, Fang-Guang; Zhang,Chuan-Zhao ; First-Principles Investigation on the Structural, Mechanical, and Bonding Properties of ZrB2 Under Different Pressures, Physica Status Solidi B-basic solid state physics, 2024, 261(8): 2400189.
(4) Kuang, Fang-guang; Xu, Yong-qiang; Yan, Xiao-zhen; Li, Qin-xin; Xiao, Shao;Kang, Shuying*; Zhang, Chuan-zhao ; Crystal structure evolution and superconductivityof YBH8 under pressure from first principles, European Physical Journal Plus, 2025,140(2): 116.
(5) Kuang, Fang-guang; Yang, Heng; Huang, Wei; Kang, Shu-ying*; Zhang,Chuan-zhao ; Ab inito investigation on structural, electronic, and optical characteristicsof HfClI Janus monolayer, Materials Today Communications, 2024, 41: 110265.